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三农”发展重任在肩
发布日期:2016-05-13访问次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3日刊发。从温饱问题的解决到现代农业的推进,从农业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状态向以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为标志的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到党中央在农业税等税费方面作出的历史性调整……30余年来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无不体现出我国为解决好“三农”问题而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艰巨任务在农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表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十三五”期间,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要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除此之外,创新粮食安全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5845ccc威尼斯教授李谷成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他说:“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力度,可以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和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精准扶贫、定向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明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即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利庠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应着力于转变种植、养殖结构,由一元到多元,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以“种养加一体化”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化升级,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在农业生产方面,应加大科技投入,向“从一产到六产”的结构发展,重视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业的经济功能延伸到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各方面。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既要强调农产品生产的数量,又要强调农产品的质量。“保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决心是不能动摇的。”张利庠表示。

  李谷成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加快步伐,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供给侧改革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其是与需求管理相对应的,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所谓转型升级、政策调整等。”他说,“改革应着力于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存量,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通过专业化、要素替代和规模经济促进农业降成本、增效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其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有综合性配套措施,从根本上看,中国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补贴,还要苦练内功,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张晓山表示,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综合配套措施,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及流通成本;同时,通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来补齐农业人才匮乏这一最大的短板,最终提高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粮食满仓和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

  张晓山认为,要坚定不移地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促进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不断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张利庠看来,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要重视水土资源的保护,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数量与质量所能承受的压力,合理规划,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实现种地与养地相结合,改变单一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

  李谷成认为,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将农业发展目标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总产提高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好农业污染治理攻坚战。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