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湖北日报】以“大食物观”多方位保障食物安全
发布日期:2022-03-23访问次数:

核心提示: 3月23日,《湖北日报》理论版刊发我校5845ccc威尼斯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闵师题为《以“大食物观”多方位保障食物安全》文章,阐述了“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闵师 王晓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从主要强调粮食安全,到全面保障食物安全。

“大食物观”理念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990年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这一观点是“大食物观”理念的雏形,也顺应了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安全的供需关系。此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与经验积累,“大食物观”理念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大食物观”的理念。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到,“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明确了大食物观下保障食物供给的基本思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明确了“大食物观”的源泉以及全面保障食物供给的主要途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大食物观”进行详细阐述,标志着“大食物观”理念的成熟。

“大食物观”理念建立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国情之上,旨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饮食消费结构和膳食偏好发生明显转型,从“吃得饱”,消费更多主粮,到“吃得好”,主粮消费减少、肉蛋奶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消费增加,再到“吃得健康”更加强调食品安全、食物多样化与膳食平衡等。然而,以往对国之大者“粮食安全”的侧重在于主粮安全,主要保障“吃得饱”,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的理念,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也要确保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食物观”理念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物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大食物观”理念下保障食物安全的思路在于,“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食物观”理念下食物安全的目标是,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首先,加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与升级研究,精准判断我国居民食物需求及其结构。掌握居民的食物需求和结构变化趋势是保障各类食物供给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结构方面的研究都受到数据准确性与代表性的限制,比如:鲜有全国代表性的居民食物消费调查数据、城市居民食物消费数据中有关在外饮食数据的缺失或估计、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据中对自产食物与在外饮食方面的低估等问题。建议统计部门或科研机构加强对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数据的收集、开发和研究,构建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大数据平台,为研判我国城乡居民食物需求变动趋势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前提。“大食物观”理念下,为了确保“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等食物供给,就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稳定生猪基本产能,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等。此外,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加强供给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把握居民食物需求变动趋势,精准施策,减少食物供给侧的产能过剩与低端的无效供给,增加肉蛋奶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优质农产品生产,满足居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生活需要。

最后,科技赋能大农业,不断拓宽食物来源,创新生物技术探索未来食物供给的新方向。“藏粮于技”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一个重要方案,要走科技兴农的道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种质创新、农业设施与装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升粮食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粮食提质增产。此外,科技赋能大农业,除了确保粮食自给率,还有助于推进设施农业、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创新水产业、提高森林食物资源利用,在提高各类食物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开发更加多元化的食物。生物科技创新拓宽了我们对食物认知的边界,在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下,植物蛋白、昆虫蛋白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合成的人造肉等替代蛋白质正在引领未来食物供给的新方向。

(作者分别为5845ccc威尼斯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湖北日报》2022年03月23日 10版